(一)针刺治疗:
1.传统针刺
主穴:肾俞 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配穴:督脉证配命门、后溪;足太阳经证配昆仑。寒湿腰痛配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肾虚腰痛配志室、太溪。腰骶疼痛配次髎、腰俞;腰眼部疼痛明显配腰眼。
2.电针:
主穴:委中、腰夹脊穴、环跳、阳陵泉
配穴:同传统针刺法法配穴
3.时空针灸法
参照我校朱勉生教授时空针灸灵龟八法配穴方案
主穴:a时间穴位:时间穴位选用患者的就诊时穴。主穴公孙+配穴内关、主穴内关+配穴公孙、主穴照海+配穴列缺、主穴列缺+配穴照海、主穴申脉+配穴后溪、主穴后溪+配穴申脉、主穴足临泣+配穴外关、主穴外关+配穴足临泣。b空间穴位:空间穴位由三组穴位组成:背腰骶九宫穴位、头手下肢九宫穴位、引气归元九宫穴位。
4.疏筋浅刺针刀
按照我院袁恺副教授提出的“疏筋浅刺”进针法。
定点:棘突上和棘突间阳性点;横突尖阳性反应点;关节突关节点;坐骨神经行经路线点等。
5.蜂针
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李万瑶教授所创,由我科张伟医生引进新技术。
选穴:(1)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阳、阳陵泉。
配穴:腰痛明显者配气海俞、上髎、次髎;股前痛明显者配伏兔、梁丘;小腿部疼痛明显者配飞扬、承山。气滞血瘀加血海、膻中、足三里;风寒湿型加风门、风市、阴陵泉;肾阳虚加关元、命门;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6.岐黄针
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陈振虎教授所创,由我科徐尤升医生引进新技术。
主穴:脾俞、气海俞、次髎。
配穴:棘突上疼痛取阿是穴;臀区外2/3疼痛加臀痛点,内1/3疼痛加秩边;骶部疼痛加次髎;大腿后部麻木或疼痛加承扶或殷门;小腿后部麻木加委中、飞扬;小腿后外侧麻木取后阳陵泉;小腿前外侧麻木加阳陵泉。
7.“靳三针”针法
取穴:腰三针,坐骨针
腰三针:肾俞 大肠俞 委中
坐骨针:坐骨点 委中 昆仑
8.薄氏腹针
主穴:水分、气海、关元穴。
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取水沟、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取双侧气穴:以腰痛为主者取双侧外陵、气穴.四满;合并坐骨神经痛者取对侧气旁及患侧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
9.芒针
定位:腰眼、腰椎夹脊穴、秩边、环跳,一侧患病取同侧穴位,双侧患病取两侧穴位。
10.内热针
定位:上腰段:确定L1-L3棘突位置,平棘突向两侧距棘突2cm (约椎板处),于L1、L2、L3棘突间向两侧距3 cm(约椎板横突交界处)各定一进针点,共10 个进针点;下腰段:确定L4-S1棘突位置,平棘突向两侧距棘突2 cm(约椎板处),于L4、L5、S,棘突间向两侧距3cm(约椎板横突交界处)各定一进针点,共10个进针点:
(二)艾灸治疗;
(三)中药治疗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
3.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剂:羌活活胜湿汤加减。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剂:阴虚:左归丸加减;阳虚: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桂枝、茯苓、菖蒲、远志、白芍。
(四)推拿和手法治疗
1.传统推拿
部位:背腰部、下肢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
手法:按、揉、拔伸、弹拨、扳、擦、运动关节等法。
2.现代康复手法
以Maitland的脊柱关节松动术和McKenzie脊柱力学治疗法最为常用。
(五)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皮肤针法
2.牵引治疗
3 物理因子治疗
4中药蒸汽浴治疗
5中药熏洗疗法、中药溻渍疗法、中药热奄包
6 穴位贴敷治疗
(七)西医治疗
药物对症治疗
(八)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健康教育、矫形支具治疗、运动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