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护理:
1. 骨伤科、疼痛科中医特色治疗
中药封包治疗
方法: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选取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等功效的中药,蒸热后放于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用绷带固定,利用温热和药力渗透发挥作用。功效: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消肿化瘀、调理脏腑。每日1次,8天1个疗程。
适应症: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
禁忌症:皮肤疾病、皮肤破溃、感染、过敏,急性炎症期,如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期。
雷火灸
方法:点燃雷火灸条一端,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个部位灸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7天一疗程。 功效: 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消肿止痛、扶正祛邪,雷火灸有较强的温阳散寒作用,可驱散寒湿之邪,改善寒湿痹阻引起的不适。
适应症: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等,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禁忌症:孕妇腰骶部、高热患者、醉酒及过度疲劳者
红外线治疗
方法:将红外线灯头对准治疗部位,距离一般为30-50厘米,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每次治疗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每日2次,10天一疗程。 功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挛、镇痛作用
适应症:伤口愈合、神经炎、软组织损伤、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禁忌症:高热患者、出血倾向者、急性炎症的早期、皮肤感觉障碍者
中药塌渍
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将浸透药液的纱布或毛巾等敷料拧至不滴水,敷于患处,每次20 - 30分钟,每日1次,8天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敛疮生肌
适应症: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炎等
禁忌症:皮肤过敏者、皮肤破溃、感染严重者、急性出血性疾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
中药薰药
方法:把药袋放入锅中煮沸后,将患者需治疗部位利用蒸汽熏蒸,使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熏蒸的药物蒸汽,一般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熏蒸20-25,每天1次,8天一疗程。
功效: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消肿化瘀
适应症:骨伤科疾病
禁忌症:急性传染病、高热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频脉冲电治疗
方法:将电极片用导电糊或专用耦合剂贴于皮肤上,连接好治疗仪。设置治疗参数,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有舒适的麻颤感为宜,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疗程
功效:镇痛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锻炼肌肉、松解粘连
适应症: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疾病、神经疾病、废用性肌萎缩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局部皮肤破损、溃疡者、恶性肿瘤患者。
气压泵治疗
方法:将袖带平整地包裹在需要治疗的肢体上,连接好气压泵。设置治疗参数,袖带会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周期性充气和放气,对肢体进行有规律的加压和减压,每次治疗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
功效: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缓解肌肉疲劳、改善组织营养
适应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肢体水肿、 糖尿病足、运动后肌肉疲劳
禁忌症:肢体有严重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肢体局部有感染、破溃。
药棒穴位按摩
药棒穴位按摩是一种将中药与按摩相结合的中医疗法。施术者手持药棒,用棒端或棒身以点、按、揉、叩等手法作用于相应穴位。每次按摩每个穴位2-3分钟,总时长约10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调节脏腑
适应症: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禁忌症:皮肤破损或感染、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耳穴压豆
耳穴贴压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达到治疗目的,选穴: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中医辨证,选取相应的耳穴 ,每次贴压一侧耳部,两耳交替,2-3天更换一次。
功效: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增强免疫
适应症: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官能症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禁忌症:孕妇,耳部皮肤有炎症、破溃、冻伤等
中药涂擦
方法: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均匀地涂擦在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上,涂擦面积应略大于病变范围。每天涂擦2-3次。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生肌敛疮。
适应症:外科疮疡、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皮肤疾病
禁忌症:皮肤过敏、皮肤破损、 急性传染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