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团队
督脉灸(长蛇灸)
治疗部位主要在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走行处,通过循经点燃艾绒,配合相应药物,使药力能深入渗透到相应经穴,从而达到协调诸经、平衡阴阳、发经气、温通气血、通经活络、固肾壮阳、通络开痹、活血化瘀、调阴合阳、强壮元阳、调整人体虚实、透邪外出等功效。
中药熏蒸
常用于风寒痹证、中风偏瘫、感冒风寒、跌仆损伤、痛风、重症肌无力、妇科痛经或外阴瘙痒、皮肤病、水肿、眼部炎症红肿痒痛等,又可防病保健。
艾 灸
常用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贫血、湿温疼痛、肢体麻木、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阳痿、遗尿、寒厥等,又可防病保健。厥等,又可防病保健。
拔罐(平衡罐)
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头痛等。达到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去腐的目的。
刮 痧
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头痛、胃脱痛、呕吐、高热、眩晕、失眠、中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小儿发热、泄泻、厌食、夜啼、瘩积、遗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湿疹、丹毒、荨麻疹等。
中药热奄包
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风湿、关节疼痛,扭挫伤、颈、腰椎疾病等各种痛证。趁热敷于人体特定部位或胎穴,通过热力与药物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调和脏腑的作用。
中药塌渍
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膝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皮损渗出较多或分泌物较多的皮肤炎症。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
中药贴敷法是将中药研磨为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干湿适当的糊状,或将新鲜中药切碎、捣烂,固定敷布于患者体表局部或经穴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1.外科病证: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烫伤、肠痈、毒蛇咬伤等。
2.内科病证;感冒、咳嗽、哮喘、肺痈、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院痛、呕吐、便秘、食积、黄疽、眩晕、消渴、面瘫、头痛、腹泻等。
3.儿科病证:时行感冒、发热、咳嗽、库腮、夜啼、厌食、流涎、遗尿等。
4.五官科病证:喉痹、牙痛、口疮、近视等。
5.妇科病证:带下病、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等。
6.防病保健。
耳 穴 压 豆
耳穴压籽法治疗疾病的范围较广,凡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外科等科多种疾病均可治疗,且起效快、疗效好。常用于各种疼痛性病证、各种炎性病证、功能性紊乱病证、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病证、内分泌代谢性病证、各种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
中药药熨法
中药药熨法是将加热后的药物用布包裹,放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慢慢移动滚熨,使药物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以治疗寒湿、气血瘀滞、虚寒病证的一种外治法。
中药封包
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路、散寒通痹、缓急止痛的药物成分,且遇热易挥发,穿透力强,可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能有效提高周围肌肉的张力,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减轻和消除疼痛。
梅花针
在人体皮肤(应刺部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只叩击皮肤,不伤肌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祛邪扶正、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又因针后皮肤叩刺部位泛起的红晕形状颇似梅花,故称之为“梅花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