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防治卒中中心”
国家级“高血压达标中心”
国家级“一级癫痫中心”
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个
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3个
省级中医特色专科4个
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个
云南省中西医协同重点科室2个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医院基本信息
领导班子
组织架构
医院荣誉
医院宣传视频
文化建设
医疗服务
就医指南
便民服务
自助服务
医保服务
出诊/停诊信息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学术交流
健康宣教
党群工作
党组织简介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党风廉政
群团工作
特色医疗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特色疗法
专病诊疗
多学科联合诊疗
特色护理
科室介绍
重点专科
临床科室
医技科室
门急诊
医生介绍
专家团队
名医名家
专家团队
教学科研
科研动态
医学教育
针推教学
进修报名
进修公示
进修下载中心
院务公开
通知公告
公示公告
医疗收费公示
预决算公示
招采专区
招标采购
供应商须知
下载专区
医护园地
医护风采
护理动态
联盟工作
专科联盟
专家团队工作站
对口帮扶
医院招聘
招聘信息
报名入口
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血栓四科)中医特色疗法
作者: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日期:2025-02-07

隔物灸

治疗方法:

选穴:根据病症选取相应穴位,如胃痛选中脘、足三里;痛经选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隔物准备:常用隔物有姜片、蒜片、附子饼等。如用姜片,需切0.3-0.5厘米厚薄片,扎孔;附子饼则将附子研末加黄酒制成直径3厘米、厚0.8厘米饼状,烘干备用。

施灸:将隔物置于穴位上,点燃艾绒或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可适当移动或更换艾炷,一般每穴灸3-7壮,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疗程:

一般以7-10天为一个疗程,具体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调整。病情较轻、体质较好者,可能1-2个疗程可见效;病情较重、体质虚弱者,可能需3-5个疗程甚至更久,每个疗程间通常休息2-3天。

适应症:

寒证:如风寒感冒、寒性胃痛、寒凝痛经等,能温散寒邪,缓解因寒邪凝滞引起的疼痛、畏寒等症状。

虚证:适用于阳气亏虚所致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等,可起到温阳补虚的作用。

经络痹阻证:像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能温通经络,改善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

脏腑功能失调: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不良、慢性肠炎,以及肾阳虚引起的尿频、遗尿等,可调整脏腑功能。

禁忌症:

实热证、阴虚发热证:如高热、烦躁、口干舌燥、盗汗等,施灸会加重热象。

皮肤过敏或破损:施灸部位皮肤有过敏、溃疡、破损、瘢痕等,可能引发感染或加重皮肤问题。

孕妇腹部和腰骶部:可能影响胎儿,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

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此时身体状态不佳,施灸可能引起不适,甚至晕灸。

image.png

穴位贴敷

治疗方法:

药物制备:根据不同病症选取中药,如治疗咳嗽常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姜汁、凡士林等调成糊状或膏状。

选穴定位:依据病情和经络腧穴理论选穴,如脾胃病选足三里、中脘;哮喘选肺俞、定喘等。

贴敷操作:清洁皮肤后,将药物贴于穴位,用胶布或敷料固定,小儿一般贴敷2-4小时,成人4-8小时,具体依药物特性和患者耐受调整。

疗程:

一般3-5天贴敷一次,3-5次为一个疗程。对于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可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贴敷,每年贴敷3-5年,以巩固疗效。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如感冒、腹泻等,可能贴敷1-2个疗程,症状缓解后即可停止。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可起到宣肺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适用于胃痛、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等,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妇科疾病:像痛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理冲任。

儿科疾病:小儿感冒、咳嗽、腹泻、厌食等,因小儿服药困难,穴位贴敷易于接受,能起到扶正祛邪、调理脏腑的功效。

其他:还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禁忌症:

皮肤过敏者:易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皮肤破损处:可能导致药物刺激伤口,引发感染,加重病情。

急性感染性疾病发热期:如肺炎、急性胃肠炎伴有高热等,此时贴敷可能影响散热,加重病情。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可能影响胎儿,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

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无法耐受药物吸收后的不良反应。

image.png

拔罐技术

方法:

留罐法:最常用,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罐大、吸力强时间稍短,罐小、吸力弱时间稍长。

闪罐法: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适用于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走罐法:罐口涂上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后,在皮肤上来回移动火罐,通过调整速度、频率、密度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功能,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

刺血拔罐法:用三棱针等在皮肤或穴位上刺出血后,再将火罐吸附在出血部位,出血量根据病情而定,常用于热毒蕴结等证。

疗程:

一般每周进行2-3次,以5-10次为一个疗程。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疼痛症状较顽固者,可能需要多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2-3天。

适应症:

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等,可改善肺部功能,缓解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能调节胃肠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头痛、失眠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禁忌症:

皮肤过敏或破损:拔罐可能加重皮肤症状,引发感染。

体质虚弱、孕妇及月经期女性:体质虚弱者拔罐可能导致正气受损,孕妇拔罐可能影响胎儿,经期女性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等。

高热、抽搐、凝血机制障碍者:高热时拔罐可能影响散热,抽搐者无法配合,凝血机制障碍者拔罐易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不止等。

骨骼明显畸形、毛发过多处:不利于火罐吸附,影响治疗效果。

图片1.png

耳穴压豆

治疗方法:

选穴:根据不同病症选取相应耳穴,如失眠选神门、心、肾、皮质下等;胃痛选胃、脾、交感等。

准备: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莱菔子等,将其贴在0.5cm×0.5cm的胶布中央备用。

操作: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部皮肤,待干后,将带有药籽的胶布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为度。

按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疗程:

一般双耳交替进行贴压,2-3天更换一次,5-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2-3天。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可能需要连续进行3-5个疗程,具体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恢复情况由医生决定。

适应症: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面瘫等,通过刺激耳穴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像胃痛、胃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能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内分泌系统疾病:对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痤疮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可改善呼吸道功能,减轻症状。

其他:还可用于戒烟、戒酒、减肥以及缓解疲劳、晕车、晕船等。

禁忌症:

耳部皮肤有炎症、溃疡、破损:可能导致感染加重或影响压豆操作。

有严重心脏病、出血倾向者:严重心脏病患者耳部刺激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出血倾向者可能导致局部出血不止。

孕妇:尤其是怀孕初期,刺激耳穴可能影响胎儿,引发流产等不良后果。

对胶布过敏者:无法固定耳穴贴,且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1.png

埋针治疗

治疗方法:

选穴定位:依据中医理论和病症特点确定穴位,可参考经络穴位图,用手指按压寻找敏感点。

针具选择:常用揿钉型和麦粒型皮内针,前者用于耳穴和面部,后者用于其他部位。

局部消毒:用75%酒精棉球擦拭穴位及周围皮肤。

进针操作:揿钉型皮内针用镊子夹针柄垂直刺入后胶布固定;麦粒型皮内针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镊子夹针身,按穴位情况直刺、斜刺或横刺进针,深度2-4毫米,再用胶布固定。

留针与护理:留针期间患者可正常活动,避免埋针部位受压、沾水,每天自行按压埋针处数次,有酸麻胀等感觉属正常。

起针:用镊子夹住针柄轻轻拔出,观察局部有无出血、红肿,少量出血用干棉球按压。

治疗疗程:

一般埋针2-7天,夏季短冬季长。每周埋针2-3次,3-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慢性疾病可能需3-5个疗程或更多。

适应症:

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肩腰腿痛、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面瘫、面肌痉挛、失眠、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其他: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斑秃、眼疲劳、戒烟、减肥等。

禁忌症:

皮肤问题:局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皮疹、赘生物处。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特殊人群:孕妇腹部、腰骶部及合谷等穴位;月经期经量多的女性;极度虚弱、过劳、过饥、过饱者。

严重疾病: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晚期等。

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不能配合者。

图片2.png

中药涂擦

治疗方法:

药物准备: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取合适的中药,经浸泡、煎煮、浓缩等工序制成药液,或直接选用现成的中药外用制剂。

涂擦部位准备:先清洁涂擦部位的皮肤,如有毛发需适当清理,确保皮肤干净、干燥,便于药物吸收。

涂擦操作:用消毒棉球、纱布或棉签蘸取适量药液,均匀地涂擦在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上,可根据需要反复涂擦,使皮肤充分吸收药液。也可采用湿敷的方式,将纱布浸湿药液后敷于患处,定期更换以保持湿润。

治疗疗程:

一般每天涂擦1-2次,以7-10天为一个疗程。对于病情较轻者,可能1-2个疗程即可见效;病情较重或慢性疾病,可能需要连续进行3-5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2-3天,具体依病情和皮肤反应调整。

适应症:

皮肤科疾病:适用于湿疹、荨麻疹、银屑病、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等,可起到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敛疮等作用。

骨伤科疾病:如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痹痛、骨质增生等,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外科疾病:痈疽肿毒、疖肿、丹毒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其他疾病:如蚊虫叮咬、轻度烧烫伤等,可缓解局部症状。

禁忌症:

皮肤破损:皮肤有破损、溃疡、水疱、渗液等情况时,涂擦可能刺激伤口,引发疼痛和感染。

过敏体质:对所用中药过敏者,使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过敏反应。

严重感染:伴有全身严重感染、发热等症状时,中药涂擦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应先进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特殊部位:眼、口、鼻等黏膜部位,以及会阴部等皮肤娇嫩处,一般不宜进行中药涂擦,以免引起刺激和不适。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可能影响胎儿,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

image.png

刮痧治疗

治疗方法: 

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如牛角刮板、玉石刮板等,准备刮痧油或凡士林等介质以减少摩擦。让患者选取舒适体位,暴露待刮部位。

2. 确定部位:根据病情和经络穴位理论,确定刮痧部位,如背部膀胱经、颈部两侧、肩部等。

3. 操作手法:手持刮板,与皮肤呈45°-90°角,以适中力度在皮肤上沿同一方向刮拭,动作要平稳、均匀,可采用直线刮法、弧线刮法等。每个部位一般刮20-30次,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或痧痕为度。

4. 特殊情况处理:若刮拭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让患者平卧休息。

治疗疗程:

一般来说,以5-7天刮一次为宜,3-5次为一个疗程。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体质较弱者,疗程间隔可适当延长至7-10天。若痧斑未完全消退,应待其消退后再进行下一次刮痧。

适应症:

1. 感冒发热:可缓解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促进身体康复。

2. 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能疏通经络,减轻疼痛。

3. 胃肠疾病:对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有一定调节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

4. 亚健康状态:如疲劳、失眠、精神不振等,能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

5. 局部肌肉紧张:可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

禁忌症:

1. 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血友病等,刮痧可能导致局部出血不止。

2. 皮肤问题:皮肤有破损、溃疡、炎症、过敏等情况,刮痧会加重皮肤损伤,引发感染。

3.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危象等,刮痧的刺激可能诱发病情加重。

4. 特殊生理状态: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三阴交等穴位严禁刮痧,以免影响胎儿;月经期女性经量多时也不宜刮痧。

5. 极度虚弱者:身体过于虚弱、消瘦、营养不良者,难以承受刮痧的刺激。

穴位注射

治疗方法:

1.准备工作: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维生素类、中药注射液等,准备注射器和针头。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穴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

2.穴位选择:依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可参考经络穴位图,也可结合压痛点等进行选穴。

3.注射操作:医生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穴位皮下,然后缓慢推进,边进针边回抽,无回血后将药物缓慢注入穴位,根据穴位和病情控制注射剂量,一般每个穴位注射0.5-2毫升。

4.注射后处理: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和药物外渗。

治疗疗程:

一般每周进行2-3次穴位注射,3-5次为一个疗程。对于慢性疾病或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连续进行多个疗程,疗程之间通常休息2-3天,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治疗反应等因素由医生决定。

适应症:

1.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

2.肌肉骨骼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胀、腹泻、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4.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5.其他:如月经不调、痛经、失眠、眩晕、耳鸣等。

禁忌症:

1.皮肤感染:穴位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皮疹等情况时,禁止穴位注射,以免引发感染扩散。

2.过敏体质:对注射药物过敏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3.严重疾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以及恶性肿瘤晚期等患者,身体状况差,难以承受穴位注射的刺激和药物反应。

4.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穴位注射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或形成血肿。

5.特殊人群: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合谷等穴位应禁用,以免影响胎儿;儿童囟门未闭时,头面部穴位慎用。

放血疗法

治疗方法:

三棱针放血:局部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深度一般为2-3毫米,挤出适量血液,适用于曲泽、委中等穴位及头面部、四肢末端等部位。

- 皮肤针叩刺:用皮肤针在选定部位轻轻叩刺,使皮肤微微出血,如在背部膀胱经、督脉等部位进行循经叩刺,常用于治疗皮肤病、局部疼痛等。

- 拔罐放血:先对局部皮肤消毒,用三棱针等刺破皮肤后,立即将火罐吸附在刺破部位,借助负压吸出一定量血液,多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背部、臀部等。

治疗疗程:

一般每周进行1-2次放血治疗,3-5次为一个疗程。具体疗程和频率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放血后的反应来调整。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能需要多个疗程,疗程之间通常休息2-3天。

适应症:

高热:可通过放血泻热,使邪有出路,缓解发热症状。

头痛:尤其是实证头痛,如瘀血头痛、肝阳头痛等,放血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减轻疼痛。

咽喉肿痛:能清泻热毒,减轻咽喉部位的红肿疼痛。

痤疮:可调节气血,清除湿热,改善皮肤状况,减少痤疮的发生。

扭挫伤:早期局部瘀血肿胀时,放血可促进瘀血排出,减轻肿胀疼痛。

禁忌症:

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放血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引发严重后果。

严重贫血:本身血液不足,放血会加重贫血症状,影响身体健康。

体质虚弱者:如久病体虚、老年人身体极度虚弱等,放血可能使其正气更虚,导致病情加重。

孕妇及经期女性:放血可能影响胎儿稳定或导致月经量过多等问题。

皮肤感染:局部皮肤有疖肿、痈疽、溃疡等感染病灶时,放血易引起感染扩散。

中药膏膜

治疗方法:

1.准备工作: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取合适的中药配方,将药材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赋形剂,如凡士林、蜂蜜、蛋清等,调成膏状或糊状,制成中药膏膜。

2.敷用方法:清洁皮肤后,将中药膏膜均匀涂抹于患处或相应穴位,厚度约为2-3毫米,面积根据治疗部位大小而定。也可将膏膜涂在纱布或无纺布上,再贴于皮肤。

3.固定与时间:用保鲜膜或胶布等固定,防止膏膜脱落。一般每次敷用时间为20-60分钟,具体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耐受程度调整。

4.后续处理:时间到后,轻轻揭下膏膜或用温水洗净皮肤,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瘙痒等反应。

治疗疗程:

一般每周进行2-3次中药膏膜治疗,5-10次为一个疗程。对于慢性疾病或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连续进行多个疗程,疗程之间通常休息2-3天。

适应症:

1.皮肤科疾病:如湿疹、皮炎、痤疮、银屑病等,可起到清热燥湿、解毒止痒、活血化瘀等作用。

2.骨伤科疾病: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后期的肿痛、关节痹痛等,能消肿止痛、舒筋活络。

3.妇科疾病:如痛经、慢性盆腔炎等,通过局部敷贴可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化瘀散结。

4.呼吸系统疾病: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在背部肺俞等穴位敷贴,可起到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禁忌症:

1.皮肤过敏:对中药成分或赋形剂过敏者,使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2.皮肤破损:皮肤有破损、溃疡、水疱等情况时,使用中药膏膜可能刺激伤口,引发疼痛和感染。

3.急性炎症:如局部有急性化脓性炎症,使用膏膜可能导致炎症扩散。

4.特殊人群:孕妇腹部、腰骶部及一些可能影响胎儿的穴位禁用,以免影响胎儿健康;体质极度虚弱、严重心脏病患者等应慎用。

图片3.png

红外线烤灯

治疗方法:

患者一般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将红外线灯的灯头对准治疗部位,灯距一般为30-50厘米,以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避免距离过近造成烫伤或过远影响疗效。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灯距和照射角度。

治疗疗程:

通常每次照射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可进行1-2次照射。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和患者恢复情况而定,一般以10-15次为一个疗程,部分慢性疾病可能需要多个疗程的治疗,两个疗程之间可适当休息2-3天。

适应症:

软组织劳损:如颈肩腰腿痛、肌肉劳损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关节疾病:适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辅助治疗,可促进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伤口愈合不良:对于术后伤口愈合缓慢、压疮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性,加速伤口愈合。

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有助于改善神经的营养供应,减轻神经水肿,缓解疼痛症状。

禁忌症:

严重心脏病及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红外线照射可能会干扰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且心脏功能不佳时,局部血管扩张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活动性肺结核:可能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导致结核病灶扩散,加重病情。

重度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差,红外线照射可能导致局部血管过度扩张,引发血管破裂等危险。

孕妇腹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

皮肤破溃及有出血倾向者:照射可能会加重出血或引发感染,不利于伤口愈合。

12.png

中药封包疗

治疗方法:

药物制备: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选取相应的中药,如活血化瘀的川芎、红花,祛风除湿的独活、羌活等,将药物碾碎成粉末状或切成片状,装入布袋备用。

操作方法:将药包用蒸锅蒸或微波炉加热后,温度以能耐受且不烫伤皮肤为宜,直接敷于体表特定部位,如疼痛的关节、肌肉处或穴位上,用绷带或胶布固定,也可根据需要在药包上加盖毛巾或热水袋以维持温度。

治疗疗程:

一般每天治疗1-2次,每次敷贴时间为30-60分钟,5-10天为一个疗程,具体疗程根据病情和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慢性疾病可能需要多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间隔1-2天。

适应症:

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消肿化瘀的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可帮助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改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

妇科疾病:如痛经、盆腔炎等,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功效,缓解腹部疼痛和不适。

胃肠疾病:像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腹泻等,能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调节胃肠功能。

禁忌症:

皮肤过敏或破损:易引发过敏反应或导致感染,如出现皮疹、瘙痒、水疱、破溃等情况不能使用。

急性炎症期:如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急性阑尾炎等,热敷可能加重炎症渗出和肿胀。

高热患者:使用中药封包会使身体温度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

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可能会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而加重出血。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可能影响胎儿,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

11.png


中药热奄包

治疗方法:

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取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艾叶、小茴香、乳香、没药等,碾碎后装入棉布袋制成热奄包。使用前将热奄包放入蒸锅或微波炉中加热至合适温度。

操作过程: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将加热后的热奄包放置于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如疼痛的关节周围、腹部神阙穴等,根据需要可在热奄包上加盖毛巾或棉被以保持温度,使药物的温热和药力通过皮肤渗透到体内。

治疗疗程:

通常每日治疗1-2次,每次热敷时间约30-40分钟。一般以7-10天为一个疗程,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的轻重、患者的身体反应等情况进行调整,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可能需要连续进行几个疗程的治疗,疗程之间可适当休息2-3天。

适应症:

风寒湿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等症状,中药热奄包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虚寒性胃肠疾病:像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胃胀、腹泻等,能起到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调节胃肠功能,缓解不适症状。

妇科寒凝血瘀病症: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调节月经。

软组织损伤恢复期:对于跌打损伤、肌肉劳损等所致的局部疼痛、肿胀,在损伤后期使用中药热奄包,可促进瘀血吸收,加速组织修复,缓解疼痛。

禁忌症:

皮肤疾病:如皮肤有破损、溃疡、疖肿、湿疹等,使用热奄包可能会刺激皮肤,导致感染加重或皮肤症状恶化。

急性炎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扭伤早期等,局部热敷可能会使炎症扩散,加重病情。

高热、昏迷等急症:此时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使用热奄包可能会影响病情观察,或加重身体的应激反应。

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热奄包可能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稳定,增加流产等风险。

33.png

手指点穴

治疗方法:

准备:患者一般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医者通常需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洁温暖,必要时可涂抹适量的按摩油或凡士林以减少皮肤摩擦。

选穴与操作:医者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用手指(如拇指、食指、中指等)按压、揉动、点按人体的穴位。常见手法有按法,以手指垂直用力下压穴位;揉法,手指在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点法,用手指尖着力于穴位,持续用力按压等。

治疗疗程:

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20 - 30分钟,每周可进行2 - 3次治疗。通常以10 - 15次为一个疗程,具体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恢复情况调整,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可能需要多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2 - 3天。

适应症: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眠、面瘫、中风后遗症等,可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症状。

肌肉骨骼疾病:像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能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消化系统疾病:适用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便秘等,可调节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能起到调理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

禁忌症:

皮肤破损:点穴部位皮肤有破损、溃疡、疖肿等,易引发感染或加重皮肤损伤。

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如急性扭伤、拉伤后72小时内,局部正处于出血、肿胀阶段,点穴可能加重出血和肿胀。

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危象:可能因刺激穴位引发身体应激反应,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骨折、脱位未复位:点穴可能会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加重脱位情况,影响治疗和恢复。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一些特殊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刺激这些穴位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