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
治疗方法:
药物选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尿激酶、替奈普酶(TNK)等。
阿替普酶给药方式: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标准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90%在随后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尿激酶则一般采用150万IU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
尿激酶的给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静脉滴注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建议在症状发作后12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常用剂量为150万IU,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急性脑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常用剂量为100万-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250ml中,30分钟-2小时内静脉滴注。
急性肺栓塞:一般剂量为2万IU/kg,在2小时内静脉滴注。对于大块肺栓塞或合并低血压等严重情况,可适当增加剂量。
动脉注射
主要用于治疗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如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等。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到血栓部位附近,然后缓慢注入尿激酶。一般剂量根据血栓部位和大小而定,通常每小时给予2000-4000IU/kg,持续灌注数小时至数十小时,直至血栓溶解。
局部注射
用于一些局部血栓性疾病或体腔内的血栓溶解。比如在治疗眼部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可进行眼内注射,一般剂量为500-5000IU。在治疗胸腔、腹腔等体腔内的纤维蛋白沉积或粘连时,可将尿激酶注入体腔内,剂量通常为5万-25万IU,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
使用尿激酶时,具体的给药方式、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医生的临床判断来确定。
治疗监测:在溶栓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溶栓后还需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评估溶栓效果及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
替奈普酶(TNK)给药方法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
一般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体重<60kg,给予30mg静脉推注;体重60-69kg,给予35mg;体重70-79kg,给予40mg;体重80-89kg,给予45mg;体重≥90kg,给予50mg,均为单次快速静脉推注,注射时间一般控制在5秒左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推荐剂量为0.25mg/kg,最大剂量为25mg,以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后,在10秒内静脉推注。但目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应用尚未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那样广泛和成熟,通常在严格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后谨慎使用。
急性肺栓塞
常用剂量为0.1mg/kg,以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注射时间可在1-2分钟左右。不过对于高危或大面积肺栓塞等特殊情况,可能会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
具体使用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身体状况及其他相关因素综合判断,确定最适合的给药方案。
适应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在4.5-6小时以内(根据具体药物和病情而定,阿替普酶一般为4.5小时,尿激酶为6小时),年龄18-80岁,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明显的低密度梗死灶。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作12小时以内,伴有持续的胸痛或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等。
急性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出现低血压、休克等,且无溶栓禁忌证。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包括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或脑梗死病史、可疑主动脉夹层、活动性内出血、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等。
相对禁忌症:如近2周内有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等创伤史,近10天内有胃肠道出血史,血小板计数<100×10⁹>2.0等。
取栓术
治疗方法:
介入取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将导管、导丝等器械经皮穿刺插入血管,到达血栓部位,采用抽吸、机械碎栓或使用取栓支架等方法将血栓取出或清除。
治疗疗程:
一般来说,取栓术通常是一次性的治疗操作,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和后续治疗。患者术后需在重症监护病房或普通病房观察3 - 7天,监测生命体征、凝血功能、血管再通情况等。同时,术后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3 - 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具体时长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而定。
适应症: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如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时间通常在14天以内,尤其是在7天内效果较好,患者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无力甚至皮肤苍白等症状。
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髂股静脉血栓,在发病2周内,预期寿命大于1年且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考虑取栓以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发生。
肺栓塞:存在大块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心肺功能,且无明显溶栓及取栓禁忌时可进行。
脑血管血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经过严格评估,符合血管内治疗适应证,可通过取栓恢复脑血流。
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包括近期有严重的活动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等;2个月内有颅脑损伤、颅内手术史;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
相对禁忌证:如年龄大于80岁、10天内有外科大手术史、妊娠、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正在使用抗凝药物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大于2.5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进行取栓术。
冠脉造影、PCI、PTCA术
冠脉造影
治疗方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造影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显影观察冠状动脉形态、走行及病变情况。
治疗疗程:一般手术时间1小时左右,术后需住院观察2-3天。
适应症:疑似冠心病但无创检查不能确诊者;不明原因胸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需排查冠心病者;冠心病患者需明确冠脉病变程度以制定治疗策略者;拟行心脏手术前排除冠脉病变者。
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对造影剂过敏;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全身感染等。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
治疗方法:在冠脉造影基础上,经导管将球囊或支架送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常用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再狭窄率。
治疗疗程:手术时间1-2小时,术后需住院3-7天,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强化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明显心肌缺血证据;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50%等。
禁忌症:左主干病变合并三支血管病变且心功能差;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血管直径<2.0mm;严重的冠状动脉钙化,球囊无法通过或扩张;预期寿命短或有严重的合并症等。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治疗方法:经皮穿刺血管插入带球囊的导管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充盈球囊扩张狭窄血管,增加血管内径,改善心肌供血。
治疗疗程:手术时间1小时左右,术后住院3-5天,部分患者需服用药物预防再狭窄。
适应症: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向心性、非钙化性、非完全闭塞性病变;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狭窄;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差等。
禁忌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超过3个月;严重的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病变弥漫,血管直径<2.5mm;左心功能严重受损等。
TCD发泡试验
检查方法:
患者通常取平卧位,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含有微小气泡的生理盐水,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头监测大脑中动脉等血管。观察是否有微气泡信号从右心系统经异常通道进入左心系统并到达脑部血管,根据微气泡出现的时间、数量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及分流量大小等。
检查疗程:
一般整个检查过程在10-3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可能因检查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适应症:
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用于排查是否存在心源性栓塞的可能,如卵圆孔未闭等导致的右向左分流。
偏头痛患者,特别是有先兆偏头痛,研究发现与右向左分流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可通过该检查辅助诊断。
潜水员等特殊职业人群,用于评估其发生减压病等与右向左分流相关疾病的风险。
怀疑存在肺动静脉瘘等可导致右向左分流的肺部疾病患者。
禁忌症:
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功能极差,难以耐受检查过程中静脉注射等操作。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速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或增加检查风险。
对生理盐水等注射药物过敏者。
有严重的颈部血管病变,如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等,可能导致检查过程中出现脑部供血不足等风险。
无法配合完成检查的患者,如意识不清、精神异常等。
心肺运动负荷试验
检查方法:
平板运动试验:受试者在平板跑步机上行走或跑步,运动强度由设备控制,按预设方案逐渐增加速度和坡度,同时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观察运动中及运动后的身体反应。
踏车运动试验:受试者坐在功率自行车上,通过调节自行车的阻力来增加运动负荷,其他监测项目与平板运动试验类似。
结合气体代谢分析:在上述运动过程中,使用专门设备收集并分析受试者呼出的气体,测定氧气摄取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更准确评估心肺功能及能量代谢情况。
检查疗程:
准备阶段一般需5-10分钟,向受试者讲解注意事项、连接监测设备、测量基础生命体征。
运动阶段通常持续10-30分钟,根据受试者的体能和试验方案而定。
结束后需观察5-15分钟,确保受试者身体状况稳定。整个检查约30-60分钟。
适应症: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对有胸痛、胸闷等可疑症状者,评估运动时心肌供血情况。
评估心功能状态,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储备能力,为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评估心肺整体功能,制定康复计划。
评估特殊职业人群如飞行员、消防员等的心肺功能是否符合岗位要求。
指导运动训练,为运动员或健身人群制定合理运动方案。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两周内;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高于180/110mmHg;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炎、心包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
相对禁忌症: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中度瓣膜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严重贫血;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等。
臭氧治疗
治疗方法:
臭氧自血疗法:抽取患者静脉血与臭氧-氧气混合气体充分混合后回输,有大自血(100-200ml血液)和小自血(5-10ml血液)之分。
臭氧局部注射疗法:在影像引导或定位下,将臭氧注射到关节腔、椎间盘、痛点等病变局部,发挥抗炎、止痛等作用。
臭氧水疗法:利用臭氧水进行冲洗、浸泡或湿敷,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疾病、伤口感染等。
臭氧直肠灌注疗法:将适量臭氧气体通过肛管缓慢注入直肠内并保留,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等。
臭氧套袋疗法:将肢体等部位放入特制袋内,充入臭氧气体,用于治疗肢体局部疾病。
治疗疗程:
- 臭氧自血疗法一般每周2-3次,一个疗程通常为10-15次。
- 臭氧局部注射疗法根据病情和部位不同,注射间隔为3-7天,一个疗程3-5次。
- 臭氧水疗法用于伤口冲洗等,可每天1-2次,根据恢复情况确定疗程。
- 臭氧直肠灌注疗法一般每周2-3次,一个疗程8-12次。
- 臭氧套袋疗法每周可进行2-4次,5-10次为一个疗程。
适应症:
- 疼痛疾病:如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 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 感染性疾病:伤口感染、皮肤溃疡、阴道炎、宫颈炎等。
-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
- 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胃炎等。
- 口腔疾病:牙周炎、口腔溃疡等。
禁忌症: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
- 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 对臭氧过敏者。
-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严重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