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灸方面
1、普通针刺:治疗总法:疏经活血、通络止痛。
针灸主穴:风池、天柱、颈夹脊、大椎、肩井、肩髃、臂臑、手三里、列缺、合谷。
辨证配穴。
针刺后,用相应旳电针来替代手法刺激,并用红外线灯或TDP照射替代灸法。取针后再拔火罐5-10分钟即可。每天一次,10天为一种疗程。
2、疏筋浅刺针刀疗法:
点位①:双上风池穴,位于风池穴直上1寸,枕小神经旁;
点位②:颈夹脊,位于颈1椎至颈7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点位③:肩井穴,约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3、头皮针:取穴根据《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穴。
(1)上肢麻木、酸胀疼痛,功能障碍者,取顶颞前后斜线的中2/5段(取健侧,由顶向颞侧刺)
(2)颈或肩胛内上角疼痛者,取顶结后线(由络却向百会穴透刺);
(3)头痛、头晕、昏厥者取顶中线(前顶透百会穴),额中线(由神庭穴向下透刺)。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蠲痹汤加减。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桃红四物汤加减。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主,独活寄生汤加减。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为主,八珍汤加减。
(三)手法治疗:
1、松解放松手法
2、整复调整手法(约 5 - 10 分钟)
(四)腕踝针:上肢内1区,上肢内2区,上肢外1区,下肢外2区等;
(五)腹针:取中脘、水分、气海、滑肉门、外陵及上、下风湿点等。
(六)灸法或隔物灸法
(七)穴位贴敷疗法
(八) 中药封包或中药热奄包法
(九)耳穴压豆或耳针疗法
(十)民族疗法:
如:佤医传统理筋法
(十一)拔罐疗法
(十二)水针(或称穴位注射法)
(十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等。
(十四)其他疗法:耳尖放血、牵引、中药蒸汽浴、中频脉冲治疗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