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专科研究室所有成员,经过努力对针灸科优势病种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现将我研究室工作情况及工作效果总结如下:
一、针灸治疗脑病组
本组在潘雷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重点对中风病进行了研究,充分利用了中西医结合、针灸康复并用的原则对中风病的难点进行了研究,临床难点解决如下。
1.中风病人出现卒中后抑郁、焦虑及精神障碍,较难纠正,影响康复效果。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经过临床治疗总结,结合文献整理发掘,中风后强哭的症状是肺脏气机的异常导致的,《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肺则悲”悲为肺之志,肺脏气机失调故见善悲欲哭,故宜调畅气机,可用血府逐瘀汤,方中桔梗性味辛苦,入肺经走上焦,善“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为众药之舟楫,甘草性味甘平,入走十二经,不仅补虚益气,且能“通经脉、利血气”泻肺中伏火,此方可条畅肺之气机,可泻木火,刑金之伏火。中风后强笑的症状由心火旺导致,《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笑为心之志,心主笑,心火旺则喜笑无常。在强笑的治疗上,宜泄心肝之火,方选黄连解毒汤,方中大苦大寒之黄连轻泄心火,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 栀子泄三焦之火,此方以泄心火为主,兼可清肝火, 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从小肠膀胱而出。情绪障碍焦虑抑郁者,配合阿米替林 25mg bid口服,个别不耐受者改为每晚服用阿米替林或改为舍曲林口服,配合针刺四神聪、百会,针刺采用透刺法,四神聪穴针刺时针尖方向朝向百会穴,配合针刺病灶部位体表投影区,通过CT扫描定位描记颅表区域,并进行针刺。
2.痉挛性偏瘫影响运动功能恢复,针刺不当容易诱发痉挛出现。
解决思路:①强调早期康复介入,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早期抗痉挛体位摆放。②抗痉挛模式(RIP)训练,在痉挛期减少单纯的肌力训练,防止诱发或加重痉挛,针刺前仔细评估痉挛肌群,选穴可以根据“张力平衡针法”主要选取拮抗肌群,同时选穴宜少、手法宜轻。③必要时选择合适的抗痉挛支具及物理因子治疗、肉毒素注射治疗等。
二、时空针灸治疗杂病组
本组在左政教授和包雄英主治医师带领下,重点对中风病后失语症进行了研究,充分利用了中西医结合、针灸康复并用的原则对相关难点进行了研究,临床难点解决如下。
难点:针灸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研究方法、质量、规模、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足,导致结果不一致或难以比较。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目前针灸治疗运动性失语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和系统,需要进一步深入和规范的研究。时空针灸作为一种特色针灸疗法,其理论和实践都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本组拟以时空针灸为主要手段,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采用多种评价指标,从神经功能、语言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观察时空针灸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时空针灸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案,为针灸治疗运动性失语提供更加科学、有效、规范的依据。目前课题已经设计,拟近期开展临床相关研究。
三、小针刀治疗痛症方向
本组在袁恺院长带领下,重点对痛症、眩晕等临床难治性疾病进行了研究,充分利用了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对相关难点进行了研究,临床难点解决如下。
难点:小针刀治疗疼痛及眩晕临床效果较好,但其机制不清,导致疗效的提升遇到瓶颈。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明确取穴部位的解剖,了解局部神经、血管、筋膜及穴位、经络的关系;系统梳理总结小针刀治疗偏头痛、颈椎病、网球肘、腰痛、眩晕等疾病的临床操作流程;申请临床课题,争取更多的循证证据支撑。
四、针灸治疗面瘫方向
本组在兴滇名医刘自力教授带领下,重点对面瘫、面痉、面痛等临床难治性疾病进行了研究,充分利用了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对相关难点进行了研究,临床难点解决如下。
难点: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致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依据其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的基本病机,采用通经排刺针法以增温经通络之效,使“气至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但注意此法宜轻柔、表浅,同时配合手法舒筋通络。申请临床课题,争取更多的循证证据支撑。目前本组购置红外热成像系统一台,用以协助证型的辨别,对针刺及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室下一步研究计划
依托各组,下一步将修订第一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方案,解决难
点问题、提高临床疗效;设计临床研究,积极申请院校联合基金、中医联合基金等项目支持,开拓针灸临床领域和范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充实更新治疗手段;进行脑病的文献挖掘,完成文献挖掘2项;完成各组人员配置,加强院院合一力度,争取更多教编员工进入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