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架构
荣誉成就
历史沿革
医疗机构信息
文化建设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健康宣教
医护风采
院长信箱
党群工作
党组织简介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党风廉政
群团工作
医疗服务
就医服务
医保服务
科室介绍
医生介绍
出诊信息
对口帮扶
重点专科
临床科室
医技科室
特色疗法
专病疗法
名医名家
名医工作室
名老中医
专家团队
专科联盟
专家工作站
教学科研
科研动态
学术交流
医学教育
进修信息
进修流程
进修下载
信息公开
公示公告
招采专区
人事招聘
预决算公示
医疗价格公示
职卫服务公示
医护园地
护理动态
特色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
痛经不再忍!中医内调外治,轻松度过生理期
作者: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日期:2025-06-04

痛经是许多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常见的健康问题,表现为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严重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晕厥。中医在痛经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下面,我们将从病因、分型、治疗及生活调护等方面,为您系统介绍痛经的中医防治方法。

image.png

1、痛经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位主要在子宫和冲任二脉,其病机可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

“不通则痛”: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或湿热瘀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

“不荣则痛”:多因气血虚弱或肾气亏损,子宫失于濡养,从而产生隐痛。


2、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image.png

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痛经分为以下常见证型,并针对性地提出治疗方案:

1.气滞血瘀型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紫暗有血块,乳房胀痛,情绪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

2.寒凝血瘀型

症状: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暗红夹血块,怕冷,手脚冰凉,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气血虚弱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等)。

4.肾气亏虚型

症状: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推荐方药:调肝汤(山药、山茱萸、巴戟天等)。

5.湿热瘀阻型(较少见)

症状:小腹灼热疼痛,经血暗红黏稠,有异味,白带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等)。

3、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操作简便,适合居家辅助调理,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艾灸

适用证型:寒凝血瘀、气血虚弱型。

常用穴位:关元、气海、三阴交。

方法:经前3~5天开始,每日艾灸15~20分钟。

2.穴位按摩

常用穴位:三阴交、血海、合谷、太冲等。

方法:拇指按压穴位,每穴3~5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3.中药封包与足浴

中药封包:小茴香、干姜等研粉,黄酒调敷下腹部,适合寒凝血瘀型。

中药足浴:艾叶、当归、红花等煎水泡脚,可活血通经。

4、生活调护建议

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忌食生冷(如冰饮、西瓜、螃蟹)。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加重气滞。

适度运动:经前可以练习瑜伽、散步,促进气血流通。

5、食疗推荐

气滞血瘀:玫瑰花茶、山楂红糖水。

寒凝血瘀:生姜红枣茶、桂圆枸杞茶。

气血虚弱:当归羊肉汤、黄芪炖乌鸡。

image.png

温馨提示

本文仅为科普目的,旨在帮助大家了解痛经的中医防治知识。痛经病因复杂,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医生简介

image.png

张文华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医妇科学。毕业后从事妇产科工作10年。中华医学会会员,河南省围产医学会委员,周口市围产医学会委员,周口市促进自然分娩委员会委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绝经前后疾病、功血、卵巢囊肿、盆腔炎、阴道炎、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妊娠剧吐、产后汗多、产后乳少、产后发热、产后腹痛等。对围产期保健及产后出血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操作妇产科各种手术。